您的位置:首页>栏目首页 > 前景 >

两万名“小青椒”在成都成就梦想

2023-08-08 20:37: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8月3日,四川省成都市城北体育馆,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武术项目后,志愿者在和本届大运会吉祥物“蓉宝”合影留念。他们来自新闻、礼仪、场馆、安保等各个组别。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赵迪/摄

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除了运动员外,还有一个年轻的群体无处不在,贯穿了这场青春盛会的始终。“小青椒”是他们共同的名字,谐音“青交”。

约两万名、来自36所高校的大学生共同组成了这支赛会志愿者队伍。他们身着白色为底、绿色点缀的服装,以周到、热情、专业的服务参与了这场跟他们同样青春的赛事。


【资料图】

他们绝大多数都是00后,渴望在中国西部城市首次举办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中展现自我,“成就梦想”。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参与是很幸运的”

几乎每一位来成都参与大运会的人员,从抵达机场的那一刻就感受到“小青椒”的热情服务。

今年3月,赛会志愿者选拔和培训正式开始,大学生报名参与的热情令人吃惊。“有部分岗位的竞争比达到7∶1。”成都大运会执委会人力资源部(志愿者部)志愿者招募处工作人员吴疏雨介绍。

幸运,是“小青椒”使用的高频词。赛会志愿者必须是在校学生,成都大运会因故延期两年,最早申请的同学有的因毕业、去省外读研等各种原因与大运会失之交臂。

这份志愿服务在他们心中的分量被尊重——7月22日,大运村开村的第一天便迎来了温情的一刻。因赛期推迟未能成为志愿者的一群年轻人,受执委会邀请来到大运村参观交流。他们和今年的“小青椒”结伴而行,一起分享做志愿者的感悟和经验。

“我在这里认识了很多朋友,也告别了很多朋友。”成都大运会篮球场馆中心代表团服务助理、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孙振恒感慨自己的幸运。他说:“要把志愿服务的精神传递下去。”

如今在外省读研、利用假期回来做志愿者的陈丹妮无疑也是幸运的。2021年10月到2022年7月底的这段时间,她一周有5天在执委会工作,“在夹缝里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

“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太多机会能把自己‘青春最好的那几年’投入到这种大事上。”陈丹妮说。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排球场馆中心语言服务助理杨茜是西南财经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研一学生。连续3年,她都参与了志愿者的选拔培训。而考取成都地区院校的研究生,让她有机会延续与大运会的缘分。

也有人意外成为志愿者。西南石油大学的大一学生刘妤熙是城北体育馆的礼仪小组长。来成都前,她“从没想过自己能加入这场盛会”——今年大运会首金诞生的颁奖礼上,她是大体联颁奖嘉宾的引导员。

“2025年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办,我肯定还要去做志愿者。”刘妤熙说。

“四川人骨子里有一股倔强。这样的大赛第一次来到成都,我们一定会办好。”四川警察学院大二学生、开幕式旗帜标兵岳滕说,“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参与是很幸运的。”

在他看来,大运会的到来能说明成都乃至中国西部这些年的蓬勃发展。“成都以后还会有源源不断的机会。”岳滕说。

关键词:

相关阅读